博士

博士物理化学量子化学


密度泛函理论


密度泛函理论(DF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量子力学框架,用于研究多体系统的电子结构,特别是原子、分子和固体。与直接尝试求解多电子薛定谔方程的传统方法不同,DFT以电子密度为主要量,使其在计算上对大系统更可行。

历史背景

DFT起源于20世纪初。然而,其现代发展始于1960年代,伴随着Hohenberg-Kohn定理的发展,该定理通过证明多电子系统的基态性质由其电子密度唯一决定,从而奠定了基础。

主要定理

Hohenberg-Cohn的两大定理可以总结如下:

  1. 存在性定理:一个系统的基态性质是由其电子密度唯一决定的,这意味着波函数中包含的所有信息也都包含在电子密度中。
  2. 变分原理:存在一个普适的密度泛函,使得通过使用精确电子密度获得的能量达到最小化。

DFT的基本原理

DFT的核心概念是“能量泛函”,它是电子密度的函数。由于确切的泛函形式未知,因此需要使用近似。基本思想是将多电子问题转化为单电子在有效势场中移动的问题。

Kohn–Sham方程

DFT的一项重要发展是引入Kohn-Sham(KS)方程,提议将总电子密度用一组单粒子轨道表示。方程如下所示:

    - (1/2) ∇² ψ_i(r) + v_eff(r) ψ_i(r) = ε_i ψ_i(r)

其中:

  • ψ_i(r)是Kohn–Sham轨道
  • v_eff(r)是有效势,包括外势和交换-相关势
  • ε_i是轨道能量

这些KS方程通过自洽迭代求解以确定基态电子密度。

交换-相关泛函

确切的交换-相关泛函是未知的,并构成DFT的“圣杯”。为了建模这一泛函,人们多年来已发展出各种近似:

  • 局域密度近似(LDA):假设交换-相关能在某点仅依赖于该点的密度,这在缓慢变化密度的系统中是准确的。
  • 广义梯度近似(GGA):通过加入密度梯度来扩展LDA,适用于更广泛的系统。
  • 混合泛函:将部分精确交换能与DFT交换结合,提高了分子系统的准确性。

DFT的应用

DFT是一种多功能工具,被应用于广泛的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主要领域包括:

  • 分子化学:分子结构、能量和反应路径的计算。
  • 凝聚态物理:研究能带结构、晶格动力学和固体的性质。
  • 材料科学:新材料、表面、界面和缺陷的探索。
  • 生物化学:小分子与生物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药物设计和酶催化。

示例:水分子

考虑使用DFT计算水分子的几何结构。任务是找到在选择的交换-相关泛函近似下使系统能量最小化的最佳几何结构。

    H
     ,
      Oh

计算将涉及使用混合泛函如B3LYP及合适的基组集。结果将提供键长、角度和部分电荷,从而为分子相互作用提供洞察。

挑战和局限

尽管取得了成功,DFT并非没有限制。其适用性经常受到选择的交换-相关泛函的限制,这可能无法准确捕捉某些特性,如范德华力或强相关电子。

半局域和非局域泛函

最近的发展集中在扩展DFT以包括更准确的非局域相互作用和色散力的表示,这对于准确描述化学系统很重要。

未来方向

DFT的未来在于继续完善交换-相关泛函,整合机器学习技术以及开发能够与其他方法无缝集成的多尺度方法。

与机器学习的整合

机器学习正被整合到DFT计算中,以根据现有数据预测性质、优化计算资源并提出新的泛函形式。

结论

由于其准确性与计算效率的平衡,密度泛函理论仍然是量子化学和理论材料科学的基石。随着我们对交换-相关泛函的理解不断提高以及新计算技术的出现,DFT将变得更强大,揭示出更多量子世界的奥秘。


博士 → 3.2.3


U
username
0%
完成于 博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