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结合定律
化学结合定律是解释元素和化合物如何结合形成新物质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是基于系统实验制定的,是现代化学的基石。与化学结合相关的主要定律有几个,每条定律提供了有关物质在分子水平上如何相互作用的信息。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由安托万·拉瓦锡于18世纪末建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质量在化学反应中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销毁。简单来说,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产物的质量。这个原则是理解化学过程的基础。
考虑氢气H 2
和氧气O 2
反应生成水H 2 O
的反应:
2H 2 + O 2 → 2H 2 O
如果我们从4克氢气和32克氧气开始,总质量将是36克。反应后,形成36克水,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定比例定律
定比例定律,也称恒定组成定律,由约瑟夫·普鲁斯特于1799年提出。此定律表明,无论来源或形成方法如何,化合物中的组成元素总是以固定的质量比例存在。
对于水,氢和氧的质量比总是1:8。如果您有2克氢气的样本,它将与16克氧气结合形成18克水。
水中的质量比 = 1份氢 : 8份氧
倍比定律
倍比定律由约翰·道尔顿于1804年制定。这一定律指出,如果两种元素结合形成不止一种化合物,那么在与另一种元素的固定重量结合时,元素的重量比是简单的整数比。
这一点可以在一氧化碳CO
和二氧化碳CO 2
的化合物中找到。在这里,12克碳可以与16克氧气结合形成一氧化碳,并且32克氧气可以与32克氧气结合形成二氧化碳。与12克碳的恒定质量相结合的氧气质量比为1:2。
CO中的氧气质量比 : CO 2中的氧气质量比 = 16 : 32 = 1 : 2
互比定律
互比定律,有时称为等价定律,由耶雷米亚斯·里希特于1792年提出。此定律表明,与另一种元素的固定质量分别结合的元素的质量与彼此直接结合的元素的质量或其简单倍数相同。
考虑元素氢H
、氧O
和硫S
:
氢与氧结合形成水,与硫结合形成硫化氢。如果通过稳定氧和硫相对于相同质量的氢的组合步骤形成水和硫化氢,则比率是一致的。
H 2 O中氧的质量比 : H 2 S中硫的质量比 = 8:16
盖-吕萨克气体体积定律
1808年,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提出,当气体在恒温恒压下发生反应时,气态反应物和产物的体积之比是简单的整数比。这一定律在处理气态物质时尤为有用。
例如,氨是通过氮气和氢气的反应制成的:
N 2 + 3H 2 → 2NH 3
一份氮气与三份氢气反应形成两份氨,这代表了一个简单的整数比。
实际应用
这些规则应用于各种化学计算和反应中:
- 化学计量法: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从这些规则中得出的。
- 化学方程的编写:使用质量守恒定律平衡化学方程,确保物质既不被创造也不被销毁。
- 公式确定:定比例定律用于确定化合物的经验和分子公式。
- 化合物的理解:如倍比等规则帮助区分具有相同元素的化合物。
- 气体反应:利用盖-吕萨克定律,化学家可以预测涉及气体的反应的结果。
历史影响
化学结合定律在化学作为科学学科的发展中非常重要。它们帮助建立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结合实验证据,这些定律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方法来理解化学反应,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在这些规则出现之前,化学主要基于神秘主义和伪科学,占据了对化学过程的理解。通过将定量方法和这些规则结合起来,化学被改造成一个严谨和系统的科学。这些规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高准确性地预测和量化反应的途径,导致了各种化学工业和科学研究中的发现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