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复制与修复
DNA复制与修复是确保分子水平生命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关键过程。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是人类及几乎所有其他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一个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包含相同的DNA,而DNA在储存该生物体生长、发育、功能和繁殖所需的遗传信息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NA结构
DNA由两条互相盘绕形成双螺旋的链组成。每条链都是由简单分子单位——核苷酸构成,核苷酸由糖、磷酸基团和含氮碱基组成。DNA中的四种含氮碱基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
核苷酸成分:[磷酸] - [糖] - [碱基]
在DNA中,一条链上的碱基与另一条链上的碱基配对: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这种碱基配对是双螺旋结构的基础。
DNA复制
DNA复制是将一条双链DNA分子复制成两条相同DNA分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半保留的,意味着新的两个DNA双链各由一条旧链和一条新链组成。
复制过程从DNA中的特定位置开始,这些位置称为复制起始点。从这些起始点起,DNA复制以两个方向进行,形成复制叉,即DNA双螺旋展开的地方。
DNA复制步骤:
- DNA解旋:称为解旋酶的酶在复制起始点将双螺旋展开,形成复制叉。
- 引物结合:合酶合成的短RNA序列称为引物,被放置在DNA上以提供DNA合成的起始点。
- 延伸:DNA聚合酶根据模板DNA链,在生长的DNA链的3'端添加新核苷酸。
- 终止:复制终止于DNA聚合酶到达终止点,或两个复制叉相遇的区域。
前导链和后随链
在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只能以5'到3'方向合成新的DNA。这在每个复制叉处形成了前导链和后随链。前导链在复制叉方向上连续合成,而后随链则以称为冈崎片段的片段不连续合成。
前导链:连续合成 后随链:片段合成(冈崎片段)
随后,DNA连接酶将冈崎片段连接成连续的链。
DNA修复机制
DNA可能被环境因素(如紫外线、辐射和化学物质)或正常细胞过程损坏。DNA损伤可导致突变,如果不被修复,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幸运的是,细胞已开发出多种DNA修复机制以维持遗传完整性。
DNA修复类型
- 错配修复:纠正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插入了错误碱基。
- 碱基切除修复:修复氧化、脱氨或烷基化引起的单个核苷酸损伤。
- 核苷酸切除修复:修复如由紫外线引起的胸腺嘧啶二聚体等大螺旋变形损伤。
- 双链断裂修复:如辐射或氧化应激引起的DNA断裂,使用非同源末端连接和同源重组等方法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步骤:
- 识别:由DNA糖基化酶识别并去除受损的碱基。
- 切割:形成无碱基位点(AP位点),然后由AP内切酶切开。
- 合成:DNA聚合酶用正确的核苷酸填补空缺。
- 连接:DNA连接酶封闭糖磷酸骨架中的切口。
结论
了解DNA复制与修复很重要,因为它为遗传学、医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这些过程,科学家可以开发针对遗传病的靶向治疗并改进遗传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