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

硕士物理化学量子化学


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石方程之一。它是理解量子系统如何随时间演变的基础。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方程、它的起源、它的意义及其对现代化学的影响。

背景和历史背景

薛定谔方程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于1925年引入。它是从不能解释原子和亚原子现象的经典力学转向能准确描述这些现象的量子力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薛定谔时代之前,原子的卢瑟福-玻尔模型是流行的。然而,这个模型不能充分解释原子中电子的行为。量子力学是为克服这些缺点而发展起来的。薛定谔方程是向前迈出的巨大一步,提供了描述物理系统量子态如何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框架。

薛定谔方程的基本公式

时间相关薛定谔方程表示为:

iħ ∂ψ/∂t = Ĥψ

这里,i是虚数单位,ħ(普朗克常数除以2π)是约化普朗克常数,ψ(psi)是量子系统的波函数,Ĥ是哈密顿算子,对应系统的总能量。

波函数及其重要性

波函数ψ(x, t)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提供了关于粒子位置和动量的概率幅度的信息。波函数的绝对平方|ψ(x, t)|²给出了在时间t时找到粒子在位置x的概率密度。

数学上,对于广义波函数:

∫ |ψ(x, t)|² dx = 1

这意味着在空间中任何地方找到粒子的总概率为1。

哈密顿算子与能量

哈密顿算子Ĥ是薛定谔方程的核心。它代表系统的总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对于在势V(x)中运动的单个非相对论粒子,哈密顿算子可以表示为:

Ĥ = -(ħ²/2m)∇² + V(x)

这里,m是粒子的质量,∇²是拉普拉斯算子(包括相对于空间坐标的二次导数),V(x)是势能函数。

时间无关薛定谔方程

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当处理平稳态时,使用时间无关薛定谔方程。可以通过假设变量分离从时间相关版本获得:

ψ(x, t) = ψ(x)φ(t)

这给出了时间无关薛定谔方程:

Ĥψ(x) = Eψ(x)

这里,E是能量特征值,ψ(x)是波函数的空间部分。

这种形式的薛定谔方程广泛用于具有时间无关势的系统,如原子和分子中的电子。

视觉示例:一维盒中的粒子

考虑一个简单的量子系统 —— 一维盒(无限势阱)中的粒子。势V(x)在盒内(在0L之间)为零,在外部为无限。

在这种情况下的时间无关薛定谔方程为:

-(ħ²/2m)d²ψ/dx² = Eψ

在盒内,这可以简化为求解ψ(x)的解。解是正弦形式并满足边界条件ψ(0) = ψ(L) = 0,这导致:

ψ_n(x) = sqrt(2/L) sin(nπx/L)

其中,n是正整数。

相应的能级是量子化的,给定为:

E_n = (n²π²ħ²)/(2mL²)

此示例显示了薛定谔方程如何量子化能级,这个概念对理解原子和分子行为很重要。

量子隧穿

薛定谔方程的另一个迷人影响是量子隧穿。在经典力学中,能量小于势垒的粒子不能穿过。然而,量子力学允许粒子通过隧穿进入势垒另一侧存在有限的概率。

通过分析波函数在势垒区域内外的行为,可以使用薛定谔方程计算隧穿概率。这一现象在原子物理、化学中的重要应用,如隧道二极管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中得以体现。

视觉化:量子隧穿


  
  
  
  
  

在图中,一个粒子(红色圆圈)接近势垒(表示为山丘)并可以通过隧道出现在另一侧的蓝色圆圈中。

薛定谔方程在分子化学中的作用

在分子化学中,理解电子行为至关重要。薛定谔方程用于描述分子内的电子和原子核系统。计算技术如Hartree-Fock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用于逼近复杂分子的薛定谔方程解。

考虑一个分子如氢分子H₂。薛定谔方程用于计算势能面,这有助于预测分子结构和反应。

薛定谔方程与光谱学

分子光谱学依赖于能级之间的跃迁。薛定谔方程预测这些量子化的能级。例如,在红外光谱中,分子吸收特定波长对应于振动能量跃迁,可以使用薛定谔方程进行分析。

结论

薛定谔方程是一个深刻的工具,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对量子世界的理解。其影响跨越化学和物理学,提供了对原子、分子和化学反应底层机制的洞察。从解释物质的微观结构到推动技术进步,薛定谔方程仍然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硕士 → 1.2.2


U
username
0%
完成于 硕士


评论